【信息时报】广州完成世界首例“无缺血”心脏移植
信息时报讯 (记者 张漫 通讯员 彭福祥 梁嘉韵) 昨日,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召开新闻发布会,正式宣布世界首例“无缺血”心脏移植手术获得成功。据悉,全新的心脏移植技术首次成功应用,意味着“边缘供心”有可能成为更多患者的福音;同时可能将现有的供心功能评估阶段提前,大幅度提高心脏移植预后。
破解心脏移植缺血损伤难题
据介绍,在传统移植手术过程中,心脏必须离体、停跳及冷藏,不可避免会发生心肌缺血损伤,而心肌缺血是影响患者预后的最重要因素,可导致术后受体心脏功能不全、心脏无功能,甚至病人死亡等严重后果。此外,心脏是对缺血损伤最敏感的器官,若离体缺血时间超过6小时,手术风险将大幅增加。
为破解心脏移植过程中的缺血损伤难题,在中山大学常务副校长、中山一院院长肖海鹏的大力支持下,中山一院器官移植科、心脏外科、体外循环科及手术麻醉中心等多学科团队组成联合攻关小组,经过两年多的探索,进行了几十例大动物实验,最终探索出一套全新的心脏移植技术流程,并将该技术命名为“无缺血”心脏移植术。
5月24日,67岁的福伯在中山一院就诊时被诊断为“扩张型心肌病”,心脏核磁共振、超声心动图、血液检验结果都提示福伯的心脏已进入终末期。经过心脏外科、心内科、器官移植科等十几个专科的MDT会诊,专家们一致认为,除了心脏移植,其余的常规手术治疗已无法解决福伯的心脏问题。然而,由于福伯患有严重心肌病、心力衰竭且合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,若实施传统心脏移植手术,面临的风险很大。
手术历时4.5小时 患者近日出院
6月26日上午,等来合适供体后,中山一院副院长、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主持召开了首例“无缺血”心脏移植术前筹备会,十几名学科专家组成的心脏移植团队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术前讨论,确保手术万无一失。
6月26日下午2时,福伯和受体捐赠者被同时推进手术室。两间手术室里,40余名医护人员投入到一场前所未有的“换心大战”中。
在供体手术室里,供体获取组经探查发现供心状态良好。随着外科医生迅速利落地置管、阻断,体外供心灌注开始工作,供体心脏被顺利转运到受体手术室。李汉钊医生戴上特制手套,小心地将供心自转移槽内移送到福伯的心包腔内,吴钟凯、殷胜利两位教授在心脏仍然有力跳动的情况下进行供心吻合。
“无缺血”心脏移植手术历时4.5小时,实现了将捐献者心脏在“不中断血供”“不停跳”的情况下移植给受者。福伯于术后36小时拔除气管插管,目前身体恢复良好,近日可出院。
心脏移植预后有望大幅度提高
“‘无缺血’心脏移植术的首次成功应用,意味着之前预判不能应用的边缘供心可能成为更多患者的福音;同时可能将现有的供心功能评估阶段提前,大幅度提高心脏移植预后。”中山一院副院长、器官移植科学科带头人何晓顺教授说。
在世界首例“无缺血”心脏移植新闻发布会上,何晓顺教授详细介绍了“无缺血”心脏移植技术的临床优势:第一、全程不中断血供、不停跳,最大程度保护供体心脏功能;第二、精确评估供体心脏功能,延长体外保存时间;第三、大幅改善移植疗效,患者生存时间更长,生活质量更高;第四、提高供体心脏的使用率,挽救更多病人生命。
据悉,2017年7月23日,何晓顺教授团队完成了世界首例“无缺血”肝移植,“无缺血”肝移植技术现已临床开展90例,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降低,一年生存率92.1%,相较传统移植手术提升了9.8%。2018年4月9日,“无缺血”器官移植技术首次应用于肾移植领域。“无缺血”心脏移植技术与“无缺血”肝移植、肾移植技术共同构成“无缺血”器官移植技术体系,将器官移植的发展带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。
报道链接:http://epaper.xxsb.com/html/content/2021-07/17/content_887228.html
报道时间:2021-07-17